解密中国大案3_第七章土地爷引发青岛官场ldq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土地爷引发青岛官场ldq (第6/6页)

想过,这起土地违法批租案给国家税收带来的损失由谁承担。尘埃落定之后,已经开始服刑的于志军再次被推向了审判台。

    2007年8月24日,于志军被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检察院以玩忽职守罪立案侦查,9月30日被起诉,11月24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判决于志军犯玩忽职守罪,免予刑事处罚。这起案件是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督办的案件,青岛市人民检察院指定李沧区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在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时,认定犯罪嫌疑人于志军给国家直接造成了1331余万元的税收损失。起诉书指控,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被告人于志军在担任青岛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期间,严重不负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及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契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关于未取得契税完税凭证或免税证明土地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的规定,在申请人没有缴纳契税的情况下批准登记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993余万元。

    按照有关纳税规定,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以前,必须缴纳土地契税。但在于志军任局长之前,崂山区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基本上都是先办证,再征土地契税,这一做法是崂山区政府同意的或者说就是区政府决定的。如果没有区政府的同意或决定,国土资源局也不可能办理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因为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需要区政府领导的审核批准。所以,于志军就沿袭了区政府和国土资源局的一贯做法。

    就是这种沿袭传统做法的行为,使得于志军要承担后果。如果法院采纳了公诉人的指控,对于志军就应当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崂山区是青岛市成立比较晚的一个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从国家开始征收土地契税的时候起,崂山区的大量契税都没有及时征收。崂山区财政局对1999年以后崂山区土地契税的缴纳情况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看,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以前缴纳土地契税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在办理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之后才缴纳的,有的甚至在一年或数年后才缴纳。

    发现这种情况后,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向青岛市人民检察院下发了督办函,青岛市人民检察院指定李沧区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很明显,崂山区没有及时征收契税是崂山区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

    于志军被起诉后,立即从北京聘请了律师为他辩护。律师认为,在发现重大损失后果并立案侦查的情况下,准确认定谁的行为才是造成这一重大损失后果的原因是案件办理的关键。结合青岛市崂山区发展的历史环境,结合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过程中从国土资源局具体经办人、部门负责人、主管副局长、局长直至崂山区政府副区长、区长不同职位的权限,结合不同国家机关对土地契税征收和协助征收的职责,不否认崂山区国土资源局及局长于志军有一定的责任,但造成土地契税没有及时缴纳的主要责任肯定不是于志军。也就是说,即使造成了土地契税的最终损失,于志军的行为也不是直接的、主要的原因,因此让于志军对这一损失承担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就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据。同时,于志军的律师提出,在尚未缴纳的土地契税有继续征收的现实条件下,有义务征收的机关应当积极采取征收措施,及时将没有缴纳的契税征收上来,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税收不受损失。为此,辩护人向当地有关机关发出了律师建议函。

    最后,李沧区人民法院同时考虑到了公诉人指控中的合理部分和辩护人辩护中的合理部分。先缴税后办证是法律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要遵守此法律规定,违反了法律规定,不论什么理由,都是玩忽职守的行为,因此应当对于志军定玩忽职守罪;但同时,崂山区土地契税没有在办证前缴纳的主要责任不是于志军,现在没有缴纳的契税以后还可以征收,因此,即使定罪也没有必要在3年以上7年以下量刑。

    2007年11月24日,李沧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被告人于志军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但鉴于崂山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造成契税尚未确定实际损失数额,其犯罪情节轻微,依法可免予刑事处罚。

    至此,这场土地违法批租大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房价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唐代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而房价一路飙升令人咋舌,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平抑房价,房价也成为全国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非法批地、占地的案例在全国还有很多,因为插手土地批租出现职务犯罪行为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干部也不在少数。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干部屡闯违法批地的红线呢?主要是违法犯罪的成本太低而收益却很高,同时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也为他们提供了违规空间。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实际掌握了管地的权力,在土地协议出让过程中,监督缺位问题比较突出。按规定协议出让应在有关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但实际上却是"一把手"说了算,同级监督落不到实处,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执法手段单一,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也腐蚀了部分领导干部。

    不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地方领导热衷征地、卖地之风就很难遏制。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土地市场改革力度,提高市场供应水平,严格限定行政划拨供地的范围,让房地产开发商不找市长找市场。土地配置走市场化道路,恐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