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昼_第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2/3页)

接着…”

    “听说你领着一群人前呼后拥地到农村转了一圈,是吧?”李海山打断道“有的公社干部,几十年工作不看,叫你一句话,一天之内就撤了,太专断了吧?”

    “我知道古陵县有人给您写信,顾县长是您老下级。”

    “像你这样胡干,能不来信吗?”

    “爸爸,您不了解具体情况,有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什么情况?我不光看你干什么,还要看你怎么干。”李海山一拍茶几,勃然而起“古陵县干部对你怨声载道,你知道不知道?这些人可不是在诬陷你。他们是实事求是对你有意见。你知道吗?”

    李向南绷住嘴,半晌无言。李文静同情地看着弟弟。在这种场合她显然无能为力。红红有些惊惧地仰脸看着李海山。向东一会儿看看李向南,一会儿看看父亲,几次想张嘴说什么却没说出来。李文敏看着雷霆大怒的父亲,不知该讲什么好。

    “我准备说服每个有意见的人。”李向南正视着父亲的眼睛镇静地说“但有些人也说服不了。爸爸,您不知道,有些干部简直像土王爷,愚昧保守透顶。这样的人只能坚决淘汰下来。”

    “淘汰,淘汰,动不动就淘汰。”

    “对于被淘汰的某个人来说,这是有点残酷性的,可对于历史来讲,这是必须的。”

    “好大的口气,好像这天下是你们的了。”

    “早晚是我们的。”

    李海山愣了一下,一指李向南吼道:“你们要这样,就不交给你们。”

    “爸爸,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向南坚持着。

    “有时候就要转移转移。”李海山呼地转过身,两眼冒火“你立刻给我离开古陵。”

    “这是组织上派我去的。”

    “你自己提出辞职。组织上,我给你们省委、地委再去信。”

    “您不应该这样。”

    “我搞了几十年政治,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李海山抓起桌上的电话机话筒,啪地又扣上“你们省委书记在北京呢,我明天就打电话给他。”

    李向南看了看父亲,沉默了。

    “爸爸,有什么话,您可以和向南好好说嘛。”李文静以长女的身份劝说父亲。

    “看看他那个样子,什么话能听进去?”李海山指着李向南气呼呼地说。

    “向南会听的。您对向南一直也是寄予期望的,希望他能干成些事业。他理解。”

    “哼。”李海山别过脸去,望着客厅外面。

    “向南,你有什么也应该和爸爸仔细讲清楚。你有抱负,爸爸又不是不理解。”李文静又说着李向南。

    “我这次回来,就是想和爸爸好好谈谈。”

    李海山又哼了一声,在客厅里来回走了起来。

    “爸爸,我给您提个意见,”李文敏朝后抖了一下短发,说道“您最近脾气太不好了,对谁都这么大火儿,特别是今天晚上。”

    “你们一天到晚的乌烟瘴气,还要我好脾气吗?”

    “文敏,爸爸最近可能身体不太好。你别打岔了。让向南好好说说他的想法吧。”李文静道。

    “爸爸,我谈谈我的想法,可以吗?”李向南请示着父亲。

    李海山不理睬,继续在客厅里来回踱着。走了好一阵,冷着脸一屁股在沙发上坐下:“我这儿不是一言堂。说吧。”

    “我看是。”李文敏不满地嘀咕着。

    “我和您谈谈我最真实的打算。”李向南说道。他要以一次比较坦率又比较策略的谈话赢得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我在心里是把古陵县当成一个小小的国家来治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他停顿了一下,看了看父亲“我想在三四年内把它搞成全国最发达、最文明的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各方面,都建设得有特色。”他望着父亲。李海山闭着眼毫无表情地仰靠在沙发上。“如果那时需要我进一步扩大变革社会的政治实践,那我就毫不犹豫地去承担,做一个有战略理论眼光的实践家。如果没有这种需要和可能,那我就退一步,做一个有实践经验的战略理论家。”李向南说着察看了一下父亲的表情“爸爸,这就是我的全部抱负。一直没和您谈过。您看行吗?”

    过了好几秒钟,李海山才慢慢睁开眼,好像一觉醒来。他冷冷地打量着李向南,慢慢向上摆了一下手:“我这儿不搞家长作风。让大家都说说吧。”

    片刻静默。

    “哥,要我说吧,你在一个县里当县太爷,弄来弄去,鸡零狗碎,没多大意思。”坐在椅子上的向东左手撑膝,向前大倾着身子,激烈地挥动着拿烟的左手,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要从宏观上看,最有意义的就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渗透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已经把这一点说得相当清楚了。现在是中国又一次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狼潮。中国的前途如何,主要看这次冲击狼潮如何。”

    “向东,你这个看法太片面,只看内因,不看外因。”李文静掠了一下滑到额角的一绺头发“照你看,就等着冲击,什么都不要干了?”

    “干,就是积极接受这次冲击嘛。这几年的政策,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条,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搞活,让农民自己种地。还有一个,没正儿八经开始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