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昼_第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1/3页)

    第六章

    李向南一踏进院门,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回到家的亲切、随和与舒适。迎面亮着灯的北房,左右亮着灯的东西厢房,院中间黑苍苍兀立的槐树,都是老样子。

    给他开门的是王mama。

    “哥。”听到动静从屋里跑出来的是李文敏,她伸着双臂扑上来,一下搂住李向南的脖子,仰起脸左右端详着“当了两个月县委书记,更成瘦干儿狼了。难看死了。”说着止不住格格地笑了,一欠脚,仰起脖梗吻了李向南的脸颊一下“好扎,也不刮刮你的络腮胡。”

    “二十六了,还跟小孩儿一样。”王mama数落道。

    “我在哥哥面前就永远是小孩儿。来,哥,把书包、旅行袋都给我。你今天可要当心点,爸爸脾气可大了。”

    “是吗?”看着meimei娇小的身影,李向南心里一阵暖烘感。他和meimei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格外亲。1968年,父亲被监禁着,他把八岁的小弟弟留给王mama和jiejie照顾,自己就带上当时才十二岁的meimei去农村插队了。meimei一直跟了他六七年。

    一进父亲房间,感觉气氛不对。李海山还在对着吴冬指划着棋局分析总结。李向南感觉到,父亲已经知道自己到了,但有意冷淡。

    “哥回来了。快和爸爸下一盘,杀他个落花流水。”李向东一见李向南立刻兴冲冲地说。

    李向南笑了笑,对李海山尊敬地叫道:“爸爸。”

    “回来了?”李海山略转了一下脸,没看他,更没显出任何热情。

    “我刚到。”

    “火车误点了?”

    “没有。碰上一个记者,路上聊了聊。”

    “对记者就那么大兴趣,好让他们给你吹喇叭?”李海山讽刺道。

    李向南不加解释地笑笑。

    “大舅。”红红掀开门帘冲进屋来。李文静也跟着进来了。看见吴冬,她冷淡地瞥了一眼。

    “哥,”李文敏放好行李,很快又进来了“你知道‘内参’的事了吗?”

    李海山瞥了一下在场的吴冬和小章,瞪了小女儿一眼。

    吴冬和小章很适时地起身告辞:“李部长,十点多了,我们走了。”

    “好,咱们明天再战。”

    “文静…我走了。”吴冬又对李文静不自然地笑道。

    “噢。”李文静很冷淡。

    客人一走,全家都来到外面客厅里。“哥,你知道有‘内参’的事吗?”李文敏拉过一个方凳,挨着李向南坐下,着急地问。

    “知道了。”

    “知道了?”坐在大沙发上的李海山审视地瞥了一下李向南。

    “是,刚才在路上听记者讲的。”

    “谈谈你的态度吧。”李海山垂着眼在烟灰缸里弹着烟,冷冷地问。

    “我不太了解这份‘内参’的背景。”李向南略思索了一下,尽量稳重地答道。父亲不喜欢年轻人轻浮莽撞。

    “哥,要不要我通过关系帮你了解一下?”李文敏摇着李向南的胳膊说。

    “不用。”

    “这样的背景还需要去了解?”李海山不满地瞪了儿子一眼。

    “我和文敏说了不用。”

    “一眼还分析不出来?”李海山的声音更高了。

    “我觉得…”李向南考虑着回答的措辞。

    “你觉着什么?”李海山冒火了“你觉着是别人在恶意诬陷你吗?”

    “我…没这样觉着。”

    “那上边说的那些,迫害老干部,有野心,搞女人,就都是事实了?”

    “不是事实。”

    “不是事实,又不是诬陷,那到底是什么?”

    “可能有些不确实的传言吧?”

    “能有这样的传言?哼。你打算采取什么态度?”

    “我?”李向南斟酌着在父亲这儿最能通得过的回答“我觉着,有同志对我提出这种那种怀疑,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任。使用一个干部,应该慎重考察。我一定正确对待。”

    “混账。”李海山一拍茶几站了起来。烟灰缸在茶几上震跳着。

    李向南和屋里人都震惊了。

    “这是你的高姿态?”

    “我…”

    “‘内参’上写的是事实?”

    “确实不是。”

    “那不是诬陷?”

    “我…”

    “我问你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不要来迎合我。”

    李向南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告诉你,你要是我儿子,就理直气壮地去告他们,告他们诬陷罪。明白吗?为什么心里想的不敢说,孬种了?”

    李向南愣怔了一下,明白了。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潮。隔着空气,他能感到父亲那瘦削的身躯内激愤的震动和热度。那是老年人才有的一种毫无湿润感的木炭般的烘热。这种对父亲身体的真切感觉,使他一瞬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从父亲的血rou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人,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李海山瞪了儿子好一会儿,才又坐下,继续讯问:“好,说说你在古陵县干了些什么吧。”

    李向南想了想:“我去了不到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从解决一大批群众来信来访积压案件开始,先触及了一下官僚体制。然后处分了一些违法乱纪的干部。又精简了部分机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