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第1/3页)
第四十二章 过去,每天到部里上班对于卢铁汉是愉快的事情;现在,每天上班则变得十分头疼。 当他站在寒冬刚露头的北京街道上等待公共汽车时,有一种日暮西山的感觉。 过去有小轿车接送,他可以舒舒服服七点多才从家动身。现在才六点多一点,天刚麻麻亮,他就已经站在公共汽车站萧萧条条地等待了。站牌下等车的人们在清冽的晨风中耷拉着脸戳在那里,像是破梳子上高低不齐的梳齿排排立着。夹着文件夹的他个子高大,举止沉稳,在队列中显得卓而不群。一些提着饭盒原地着急踏着脚的工厂女工经常仰起瞌睡未醒的眼睛注意地看着他,似乎想看出他的身分。那些打量的目光与他目光相遇,便立刻躲闪开,过一会儿,便又斜过来。他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粗硬结实的额头与有力的面孔也像石像的头部一样,很有重量地顶在垂直的脖子上。风吹过面孔,觉出风的寒凉与锋利,也觉出自己皮rou的粗糙与烘热。行驶着汽车与自行漂流的街道在他的视野中常常向远处斜下去,让他感觉街道不平,车辆和人流都像在巨型滑梯上,纷纷从眼前滑过。 车来了,人们立刻乱了排列的队形,争先恐后往上挤。他当然不会同流合污,但也不能一次又一次被后来的人们挤出去。他的方针是,轮到自己排到首位了,车在远处一出现,他就眯着眼估量着车速,判断公共汽车停车时前后车门的位置,然后,在看来不慌不忙、不争不抢的运动中将自己恰好摆到车门的位置。这时,后边的人即使拥上来,他也能在拥挤的推动中不失身分地、动作持重地登上车。至于随后大群人拥上车的拥挤碰撞,他只能听之任之了,这种拥挤其实是一切群众运动的特征。只要你打开了车门,只要一群人争着上车,那么,你要在人群的拥挤和冲撞中保持自己的平稳,就要选择好自己的立足点。车开起来以后,虽然车上的冲撞弄得他很不舒服,然而,当前后左右的压力相互抵消了,他被那些比他矮多半个头的人稳稳地挤定在一个位置时,只需象征地举手抓着车上的扶杆。看着车窗外快一阵慢一阵掠过的街道,也能体会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亲切感觉。 这种感觉让他想到农村。吃饭时,家家户户端着大碗蹲在门口,你一言我一语地边吃边聊,真可谓“腿勤脑子懒,吃饭扛大碗”一个大海碗,简直能装现在一锅的棒子面稀糊,烫烫地端在手中,用筷子刮着表面一层凉皮,聚到嘴边,吸溜吸溜地喝下去。冷风吹过,烫烫的稀糊糊表面又结下一层凉皮。兜着碗边,刮着表面将它们聚拢过来,又是半烫半温地吸溜溜喝下去。棒子面糊糊冒着白气,蒸在额头上是热的,风吹过额头是凉的。碗像脸一样大,脸对着碗。烫热的糊糊经过口腔顺着喉咙流下去,熨得整个消化系统舒服之极。稀糊糊上漂着咸菜条,咸脆脆地嚼在嘴里。喝糊糊喝得熟练了,要一喝到底,碗的内壁还是光溜洁净的,绝不能让它干结上磕磕巴巴的面糊糊。左邻右舍的聊天声,喝烫糊糊的吸溜声,夹杂上鸡鸣狗吠,炊烟袅袅,水井轱辘吱吱尖响,老太婆的吆喝,驴的嘶叫,现在想来真是美好的山村景象。文化大革命真要将自己打倒了,无非是卷起铺盖回老家种地,那也是个不错的归宿。 他咽了口唾沫,体会着刚才想象中端大碗喝烫糊糊的味道。玉米面糊糊甜甜的还在口中,大碗的烫热也还在手掌心,甚至碗边在嘴角处留下的又凉又烫的感觉也在咽唾沫时新鲜地存在着。 还是那座灰白色的八层楼,还是那高高的大门,门前一二十级台阶,门口还是站着警卫,然而,他现在走上台阶,和以前从小轿车中走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遇见他的人不像过去那样亲热尊敬地向他招呼致意,或淡淡地点点头,或干脆视而不见地匆匆走过。有的人快步在身边超越,扭头看他一眼,没有什么招呼就直奔门口了,将脊背很不礼貌地留给了他。到了大门口,那些熟悉的警卫也不再对他表示特别的尊敬。有的警卫冷漠地看着他,有的警卫则因为没能保持过去的尊敬态度故意转开了脸。他麻木不仁地进了大门。 一楼大厅中的影壁照例是贴最重要大字报的地方。这里每天早晨都围满了人,好在身高有优势,他绝不需用丢失身份的拥挤就能将主要内容看在眼里。正部长早已被打成黑帮,几个副部长也不三不四地被大字报批判着。将来是不是黑帮,谁也说不清楚。这里的大字报差不多都是指向部领导的,或是指向他们在中央的后台。绕过影壁,迎面就是楼梯,两边走廊口还有电梯。他和许多人既不上楼梯,也不坐电梯,而是经过楼梯两侧的走道,流水一般流向部大楼的后门。出了后门一片熙熙攘攘。这里原来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在草坪对面就是部里的职工食堂。在职工食堂的后面,就是宿舍区。除了部长们,绝大多数农林牧业部的干部职工都住在这个大院里。现在,部大楼和职工食堂中间这块开阔地成了大字报区。一排一排木柱、草席搭成的大字报栏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大字报,密密匝匝的人群在大字报栏间拥挤着、移动着。看大字报的大多是部里的干部职工,还有他们的家属,也有其他机关、学校来串连的人。现在,办公楼基本是空的,大字报区成了上班的主要地点。 卢铁汉以尽量不惹人注意的姿态加入看大字报的人群。他绝不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