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总要_前集卷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前集卷二 (第4/4页)

当者,故宜用鼓声为节,骑兵五变,步兵三变。今列于右: 第一习(军中呼为开闭门阵) (图A)(缺)右步四十六,骑百七十四,合为一部。闻鼓声,步箭三发;说军门开,骑军出,各箭三发,马回,背身两发。讫,步迎骑箭三发,骑入,军门闭。骑步箭又三发,鼓声止。 第二变(军中呼为叠三) (图A)(缺)右骑百七十四,分三部,部别四行。闻鼓声,第一部出,各箭三发,讫,前二行架枪大呼,三刺,后二行亦大呼,回马背发二箭,乃还旧处。第二、第三部次出箭发,略同(惟第二部出时,前二队行架枪刺讫不回射;第三部复如第一部也)。凡三部皆再出,鼓声止(第一部后行已曾回马发箭者,再出时不发,即第二部未发者更送习之,下皆仿此)。 第三变(军中呼为花六) (图A)(缺)右骑百七十四,分为六队,队别五行。进退如第二变。 第四变(军中呼为家计) (图A)(缺)右骑百七十四,分为六队。闻鼓声,二人执旗先出,前。二队出,箭三发,回马背发二箭,讫,后四队不动,迎前队回,各箭三发,鼓声止。 第五变(军中呼为入二队) (图A)(缺)右骑百七十四,分十二队。闻鼓声,并再出,各箭三发,架枪大呼,二刺,声鼓止。 步兵习四变图第一习(军中呼为闭门) (图A)(缺)右步一百八十八,骑二十七,合为一阵。第一鼓,直(或查)作枪刀。弟二鼓,枪刀弩皆坐,弓者立,俟击木乃发箭。余如骑兵弟一习。 第二变(军中呼为六花) (图A)(缺)右兵数及进退法如第二,惟弓弩听击木各发一箭,依此无差也。 第三变(军中呼为军阵) (图A)(缺)右步一百八十八。鼓声作,执旗者出,行前以为界。一鼓,直枪刀。二鼓,枪刀皆坐,弓弩者立,俟击木,弓弩各箭三发。鼓声作,少进。又三发箭讫,俟鼓声前行,曳枪刀而趋,弓弩从之,至界旗止。闻鼓,直枪刀;又鼓,皆坐,弓弩者立,箭三发。讫,闻鼓复立,垂枪首,闻金而退至旧处止。一鼓直枪刀,二鼓坐解族,三鼓复直枪刀,四鼓旗枪如旧,鼓声止。 第四变(军中呼为鼓声阵) (图A)(缺)此变右如第三变。 大凡讲武以示法程,教旗以习进退,教草以示杀护,日阅以便坐作,虽在治世,不可以阙。故善训士者,先教耳所以审金鼓也,次教目所以辨旗帜也,次教手使屈伸便利、提挈敏急,次教足使进退合宜、往来迅疾,末教心使庶务恭顺(执事)精强。又教之抵对,令赞喏整肃,趋骤し捷;教之装束,使裹?复佩结器仗伦序。又使出入、坐起、尊卑、大小不相逾越,而示之礼;衣食寝卧,顺时调息,不伤寒暑,而为之制。教战之法,号令既审,指挥无失,阵而方之,生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别而合之,绝而解之,无犯进退之节,无绝人马之力。故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之众。此教兵之率也。至于执兵用刃(或作枝),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乃以形制轻重折(或作所)伐猛劣而为之等。教旗若枪者,先使把捉有方,盘旋进退,乃以干之长短大小、插刺深浅而为之等。教弓者,先使张弓架矢威仪容止,乃以弓之硬弱、箭之迟速远近、射的亲疏、穿甲重数而为之等。教弩者,先使之系缚弛张轻利捷敏,乃准弓矢而为之等。此教器械之略也。传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非此物欤? 教弩法(并图) 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然则非弩不便于战,为将者不善于用弩也。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故特出此法,以具于右。 (图A)(缺)其教法曰: 张弩后丁字立,当弩人字立,高揎手届衫襟。 左手承撞,右手迎上,当心有张。 张有阔狭,左?皆右膊,还复当心。 安箭高举手,敌远抬头放箭,敌近平身,敌在左右回身,敌在高挈手,敌在下低手。 发讫,唱杀却掣,?幼蝎尾弩还着地。 教弓法昔唐王琚教射二篇,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今掇其切可施于兵家者,具于左。 凡矢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楷式。故曰:莫患弓软,服当自远;莫患力羸,常当引之。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不中,故始学射,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 然其的必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以加之,渐至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矣。 或升的于高山,或置的于深谷,或曳或掷,使其的纵横前却不失所准,乃可以射禽与敌。凡弓恶左倾,箭恶直懦,颐恶傍引,头恶脚垂,胸恶前凸,背恶后倾,此射法骨髓之病也。身前疏,为猛虎方腾;额前临,为封儿欲斗;山弓,为怀中吐月;平箭,为弦上悬衡。此皆有容仪之善也。控弦有二术:无名指叠小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立,中国之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之,此北边之法也。边法力小,利于马上;汉法力多,利于步用。然其妙,特在头指间。世人皆以其指末龊弦,则置箭曲,又伤其羽;但令指面随弦直立,即脱而易中,其致还乃过常数十步,古人以为神而秘之。胡法不使大指过头指,亦为妙耳。其执弓,欲使弛,前入扼?巴,后当四指本节,平其大指,使承镞,却其头指,使不碍,则和美,其有声而快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