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周恩来_休息与娱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休息与娱乐 (第2/9页)

激情自由奔放,有些话按照官方标准来衡量,难免讲得有些出格。就有人向周恩来报告,说陈毅讲话像放炮。

    “不要怕放炮么,放炮才能吸引人,震撼人。”周恩来很欣赏地说:“他比我讲得好,大气势,很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

    “可是有些话走嘴,讲得不很恰当,不够准确…”

    “句句准确,句句恰当,就不会有这样的大气势,也不会这么吸引人,震撼人了。”

    周恩来加重语气说:“要看整体效果。他讲的很好,比我有气势,比我讲的效果好。”

    周恩来不但肯定、支持陈毅,还约请陈毅一道出去游玩,一道吃饭。这对陈毅是极大的支持。

    那天,陈毅兴致极好,嗓门大、笑声高。周恩来见朋友高兴,自己更高兴。

    “陈老总,你兴致来了。”周思来高声提议:“你能不能来首诗啊?”

    “总理来,总理来。”陈毅忙不迭谦让总理。

    “我不行,”周恩来摇头“我对诗没什么研究。”

    “总理是一定要叫我出丑哟…”陈毅作出一副被迫无奈,勉为其难的可怜样儿,其实他心里早就鼓涌起诗情,想找机会“发泄发泄”了。总理再了解他不过,所以根本不再多说,该走就往前走,该看就往前看。果然,没多大工夫,陈毅在他旁边放开了嗓门,以四川人那特有的富于音乐色彩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起一篇新作。这种新作,即席即兴之作,往往粗糙一些,但情真意切,常会博得总理喝彩或夸赞,个别地方也有所提议指正。陈毅回家后肯定会对这种即兴之作再来番“细琢磨”“精加工”然后写成文字送主席、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诗友看。

    公开发表的陈毅诗选有不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出来的。

    总理喜欢陈毅,陈毅也了解总理,并且知道总理喜欢自己。别人不敢跟总理讲的话,不便提的要求,就来找陈毅,请陈毅出面帮忙。

    比如我遇到几次,贺龙元帅想请总理去看看他的体育健儿,不好张口,就去找陈毅。

    “主席和总理不是刚去看过的吗?”陈毅问。

    贺龙与陈毅关系深,根本不作解释,两个手指捏着陈毅的衣袖,扯一下说一句:

    “帮帮,帮帮。晚上见。”

    贺龙丢下陈毅就走,不给陈毅叫难的机会。陈毅也了解贺龙。战争年代,贺龙是有名的爱兵如子,当了体委主任,只要他的“兵”想见见毛主席、周总理,他一定想方设法满足这些“兵”的愿望。自己不好出面请时,就让陈老总出面。在我印象中,只要陈毅出面去求请周恩来,周思来没有不答应的。

    我们也都喜欢陈老总,因为他常能帮助我们做工作。比如陈毅爱看川戏,爱听音乐,常来拉总理一道去看。友情深,陈毅的嘴巴又会讲,常搞得总理再忙也得跟他去看看,这就达到了我们做多少工作也达不到的目的。

    我们尤其喜欢陈毅的是,他来了常常不谈工作,专挑轻松愉快的话题聊,常聊得总理轻松愉快,甚至开心大笑。所以,我们都支持总理和陈毅聚会聊天。总理常到陈毅家作客,陈毅也常找总理来小酌闲聊。

    每次这样的聚会聊天之后,总理都像刚度假回来一样显得精神焕发。

    有人说,朋友聚会一定要同性情相投的人在一起才好,否则很累。

    总理则不然。只要是同志、同事、朋友,尽管千人千性,脾气作风各不相同,他都谈得来,都愿意尽可能多交往,多相聚。像国家主席刘少奇是位勤奋严肃、组织纪律性极强又不苟言笑的人;朱德是温和宽厚,慢条斯理;董必武一身古香古色;彭德怀威风严厉又血性十足;陈老总热烈坦率,经常发个牢sao提点意见;黄克诚不修边幅却又只唯实,不唯上;陈赓、刘亚楼骁勇善战又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所有这不同性格、不同风采的人,周恩来都谈得来,处得感情深。

    有几次,周恩来迎客时,粲然笑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那愉悦开心的样子使我渐渐体会深一些,就是人有社会性,所以这种欢聚当然带了休息娱乐的性质。然而,真正使我认识更深,还是在同志、同事、朋友遇到困难、麻烦、甚至危难时,周恩来仍然坚持相见、欢聚,这才使我有了新的感受。

    熊瑾玎是周恩来的朋友。在重庆地下党工作时期,他担任《新华日报》的“老板”被大家称为“熊老板”久而久之,成了专用词。好象我们共产党内只有这么一位“老板”被大家叫到去世。老板两字也表现出了他为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他的夫人朱端绶自然成了“老板娘”

    周恩来、董必武、熊老板十几年坚持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风雨同舟,友情极深。

    比如周恩来父亲去世,痛哭而发脾气时,只有董必武、熊老板敢去劝说;董必武跟儿子赌气,发火打儿子时,夫人不敢劝,就请周恩来和熊老板来劝,一劝就灵。30年代末,年代初,他们朋友相聚的机会最多,次数也最多。建国后,忙里抽闲,也常有聚会之乐。

    年,熊瑾玎和他的夫人都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大老板”和“资产阶级老板娘”

    就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没有忘记友情。

    那天,周恩来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体力精力都渐渐不支…我们劝他:“总理,该休息休息了。”

    连劝几次,总理停下工作“昭”一声,搓搓脸立起身。他没有绕办公桌快走,也没到室外运动,而是朝台历俯身伸手过去。

    “休息休息。”总理一边说一边翻着台历:“熊老板该过生日了…”

    他朝日历盯视片刻,掀起眼帘对我吩咐:“你准备两瓶茅台,我们去看熊老板。”

    东城区大典胡同,熊瑾玎的门前,除了大字报大标语的残痕,真是门可罗雀。那时“抄家”的风潮已过,这里对红卫兵失去吸引力,便再没有什么人对这里感兴趣了。

    我们上前轻轻敲门,总理走过来,紧挨院门站好。工夫不大,门被打开,熊老板夫妇一前一后站在门内愣住了,痴痴地望着总理。

    “这个时候你怎么还到我们家里来呀!”熊老板终于冒出这么一句,不知是担心总理的处境还是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怨懑。

    “同事加朋友,怎么能不来?”总理像平时一样亲热随便,毫无运动中普遍发生的那种“一觉醒来全陌生”的情景和感受,进门同老板、老板娘握手:“我来看看你们。

    顺便给咱们老板过个生日么!”

    “过生日?”熊老板喃喃。

    “我没记错吧?”总理笑容可掏“我带来两瓶茅台。”

    “周公…”熊老板哽住了。他用重庆时候的称呼来叫总理,当年的情谊一下子全在眼前重现,泪花便在眼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