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窦家 (第2/2页)
窦焕成气得嘴唇发抖。 两兄弟不欢而散。 赵氏看着心里难过,劝窦耀成:“你就听听你阿兄吧!他都察院任职,纠劾百司,见得多,他不会害你。” 窦耀成不想母亲担心,又不愿意向大兄低头,随口道:“您看那些做官,哪个不争着巴结?不必开口,自有人送吃送喝送银子,还怕送了不收。我和大兄不一样,我一天赚不到银子一天就没吃。” 赵氏却听了进去。呵呵笑道:“你以为娘老糊涂了。”心里却想着大儿子只有那一点俸禄,每次回来不是孝敬她人参燕窝就是珠宝玉石,大房媳妇孙子孙女四季衣裳首饰年年添,可见日子过得确是很不错。大儿子话说得有道理,但小儿子买卖做得也不容易。上次去淞江府,为了应酬那些官老爷,喝酒喝得闻到酒味就不舒服。就是这样,小儿子嫌银子从来也不曾藏私,全都交到了公中,所有收益都和大儿子均分。 这么一想,就怜惜起小儿子来。 有官身和没官身就是不一样。 要不然这世上人为何挤破了脑袋都要做官。 老太太心偏向了这个每日她面前嘘寒问暖小儿子。 而窦耀成断了仕途,买卖有得力管事相助,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他心思渐渐放了享受上。 开始只是呼朋唤友,把酒言欢,后来开始梨园听戏、章台走马。 赵氏知道了劝小儿子:“你是有身份人,怎能和那些贩夫走卒女人一个桌上喝酒?不如买几个聪明伶俐小丫头回来,请了真定府名角调教,自己养个戏班子,既有颜面,可以解闷,逢年过节时候还能热闹热闹。” 有了母亲这话,窦耀成还有什么顾忌? 他玩得越发荒唐。 两兄弟之间分歧也越来越深。 赵氏看着这样不行,请了娘家哥哥出主意。 赵舅爷想了想,道:“亲兄弟,明算帐。不如趁着你时候把家分了。大家各过各,也就没什么好说了。” 赵氏沉思良久,痛下决心:“总比我死后闹出分产不均笑话好。这分家骂名,我背了。反正我已经是半截进土人了。”然后把大儿子叫了回来:“…不要再为这些琐事争吵!” “母亲,这不是琐事。”窦焕成不同意分家,试图说服母亲“仕途一时荣,文章千万好。家族立世之本不全举业上,门风万不可缺。有举业,没有门风,守得住本心不被纸醉金迷所惑还好,若是守不住,过惯了好日子突然塌陷下去,比那寻常人家还凄惨;有门风,没有举业,堂堂正正行事,清清白白做人,歪风邪气不敢浸,自有福缘。舅舅家就是这样…” “我知道,我知道。”赵氏敷衍道“是我想分家。我不想再看到你们这样闹腾下去了。特别是你弟弟,十年寒窗苦,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你们兄弟一场,你不照顾他,谁照顾他?可这兄弟也如夫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伤,再好感情也经不住。你就当是孝顺我,把这个家分了。” 窦焕成母亲面前发誓:“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弟。不用分家…” 赵氏摇头:“你听我说。你爹爹虽然留下了万贯家财,却不及窦家现家财三分之一。我想把家中财产一分为三,我一份,你一份,你弟弟一份。我跟着你弟弟过,等我去了,我那一份就留给你弟弟…” 这是要分家呢?还是要分财产呢? 这是母亲意思呢?还是弟弟意思呢? 窦焕成不敢多想,他点了头。 赵氏请赵舅爷、当时真定县县令、两个媳妇娘家一起做中人,把家分了。 既然母亲跟着弟弟,窦焕成让出了位于真定县大宅,县城东边盖了个五进青砖瓦房。 从此窦家一分为二。 窦焕成那一支因住城东,被人称为“东窦”,窦耀成这一支因住城西,被人称为“西窦” 窦耀成,就是窦昭曾祖父。 果如窦焕成所担忧那样。没几年,窦耀成妻妾争宠,闹出了人命案,又牵扯出很多内院污垢。虽被压了下去,但西窦这一支却伤了元气,窦耀成不到四旬就病逝了,子嗣相继零调,只活下了窦昭祖父窦铎。 “东窦”却人丁兴旺。 窦焕成有两儿三女。九个孙子,三个孙女,十一个外孙,九个外孙女,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先后中了进士。 他没有忘记自己母亲面前承诺,始终对窦耀成这一支照顾有加。 窦耀成去世后,窦焕成把年幼窦铎接到了自己身边,帮窦铎管理家产,亲自教他读书进学,看着他成家立业之后,把家产分毫不差地交到了窦铎手中。死后还留下遗嘱:“东西两窦是一家,分居不分宗” 窦铎对伯父比父亲印象深刻。他把窦焕成当成自己父亲一样,和几个堂兄像亲兄弟一样。儿子窦世英出生后,和东府窦家“世”字辈兄弟一起排了序,以示两家如一家,永不分彼此。 所以窦昭父亲虽然是独子,却被称为七爷。 而被称为三爷,则是窦昭二伯祖长子窦世榜。 ※ 这个月参加pk,请大家没事时候看看pk榜,如果《九重紫》没进前十,还请大家帮着投一票,若是进了前十,就有票投票,没票看正版吧! ~ 祝大家年愉。 ※ D*^_^*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