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火攻篇 (第2/3页)
方法效果很明显。 以水佐攻者强:用水攻的方法辅助进攻,就能使攻势大大增强。 水可以绝:用水攻的方法可以隔断敌军的联系或者断绝敌军的粮道。 不可以夺: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烧毁掉敌军的人马和物资。 实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cao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cao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 白江口海上火攻战 公元663年,在黄海东岸,发生拉一场激烈但鲜为人知的海战。也许是年代久远,史籍资料缺少记载,人们逐渐淡忘拉这场战争,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已经数度成功构建了整个东亚乃至周边区域的***礼治体系,但日本始终未能被完全纳入其内,日本文明是纯粹的农业和渔业文明,而且由于海洋的地理隔离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亚洲大陆大河流域内的华夏文明发生直接和大规模的冲突,所以在中日两国在近二千年的相互交往历史过程中未能通过朝贡体系或盟约加以稳定,再由于日本人的岛国扩张性格,使日本在本质上无法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平共处,所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今天就来谈一谈白江口海战,这场海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千年灭倭第一战,在世界海战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次海战中,大唐舰队使用自己发明的“火箭炮”,以少胜多,一举歼灭拥有400艘战船的日本舰队。 公元四世纪,在曾为汉代疆域的朝鲜半岛上陆续出现拉三个独立的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长年进攻和对抗,为拉各自生存,三国分别向唐朝和日本结盟,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将它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注:即当时的日本);新罗因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间,中日2国为争夺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经常发生军事冲突。662年,倭奴联合百济起兵反唐,将唐军刘仁愿刘仁轨部围困于熊津城内。不久唐高宗发水陆大军十万余增援,解拉熊津之围。 公元663年,刘仁轨指挥了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海战——白江口战役,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刘仁轨听到日本增援百济的消息,得意之下说道“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 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为:“周留,贼之巢xue,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随后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中日2国舰队在黄海东岸白河口(今朝鲜锦江口)群山湾海面相遇,于是一场激烈的海战开始拉。 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起初,日本舰队利用其数量上的优势,按浆船时代的传统战法,以方阵队形向唐朝舰队逼近,企图用撞击战和接舷战取胜。但唐将刘仁轨成竹在胸,不以方阵队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他将舰队组成纵队,在上风口抢占发射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后对敌舰实施火攻。当时,唐朝舰队采取线式队形机动展开,不仅使倭奴舰队扑空,而且出其不意占领拉上风有利位置。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抛石机和弩机将点着的火药包猛烈的射向日本舰船。面对从天而将的熊熊烈火,日本人毫无准备,顿时兵慌船乱,只能看着火逐风飞,大烟突起,四下舰船一时尽烧,船员纷纷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