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干宝_卷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六 (第2/6页)

rong>以为近豕祸也。

    【注释】

    ①屦:鞋子。

    【译文】

    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贝丘打猎,看见一头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齐襄公发火了,便拿箭射它。那头猪竟像人一样站起来啼叫。齐襄公十分恐惧,从车上摔下来跌伤了脚,丢了鞋子。刘向认为这近似于猪的祸殃。

    蛇斗国门

    【原文】

    鲁严公时,有内蛇与外蛇斗郑南门中。内蛇死。刘向以为近蛇孽也。京房《易传》曰:“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国门斗。”

    【译文】

    鲁庄公时,郑国有城内的蛇与城外的蛇在城南门中搏斗。城内的蛇死了。刘向认为是蛇在造孽。京房《易传》说:“立嗣子有问题,它的妖兆是蛇在国门中搏斗。”

    马生人

    【原文】

    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马生人。昭王二十年,牡马①生子而死。刘向以为皆马祸也。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上无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

    【注释】

    ①牡马:公马。

    【译文】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有匹马产下人来。秦昭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有匹公马因为生小马而死了。刘向认为这都是马的灾祸。京房《易传》说:“诸侯分享威势,那怪异的事情是雄马生小马。上面没有天子,诸侯互相征伐,那怪异的事情是马生人。”

    狗与彘交

    【原文】

    汉景帝三年,邯郸有狗与彘①交,是时赵王悖乱,遂与六国反,外结、匈奴以为援。《五行志》以为:犬,兵革失众之占,豕,北方匈奴之象。逆言失听,交于异类,以生害也。京房《易传》曰:“夫妇不严,厥妖狗与豕交。兹谓反德,国有兵革。”

    【注释】

    ①彘:猪。

    【译文】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邯郸有狗和猪交配。这时赵王惑乱,就与吴、楚等六国一起造反,对外还结交匈奴作为后援。《五行志》以为:狗是军事上失去支援的征兆,猪是北方匈奴的象征。逆耳的话听不进去,和不同类的异族匈奴结交,因而生出灾祸来。京房《易传》说:“男女关系不谨慎,那怪异的事情是狗和猪交配。这是违反道德的,国家将有战争。”

    白黑乌斗

    【原文】

    景帝三年十一月,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楚国吕县。白颈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刘向以为近白黑祥也。时楚王戊暴逆无道,刑辱申公,与吴谋反。乌群斗者,师战之象也。白颈者小,明小者败也。堕于水者,将死水地。王戊不悟,遂举兵应吴,与汉大战,兵败而走,至于丹徒。为越人所斩,堕泗水之效也。京房《易传》曰:“逆亲亲,厥妖白黑乌斗于国中。”

    燕王旦之谋反也,又有一乌,一鹊,斗于燕宫中池上,乌堕池死。《五行志》以为楚、燕皆骨rou,藩臣骄恣①,而谋不义,俱有乌鹊斗死之祥。行同而占合,此天人之明表也。燕阴谋未发,独王自杀于宫,故一乌而水色者死;楚炕阳举兵,军师大败于野,故乌众而金色者死:天道精微之效也。京房《易传》曰:“颛征劫杀,厥妖乌鹊斗。”

    【注释】

    ①骄恣:骄傲放纵。

    【译文】

    汉景帝三年十一月,有白颈乌鸦和黑乌鸦在楚国吕县群斗。白颈乌鸦斗败,坠落在泗水中,死了几千只。刘向认为是白黑的征兆。当时楚王刘戊暴虐无道,用刑罚侮辱申公,与吴王谋反。乌鸦群斗是军队作战的象征。白颈乌鸦体形小,说明小的失败。坠落在水里,说明将死在有水的地方。楚王刘戊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起兵响应吴王,与汉朝廷大战,兵败逃跑,到丹徒县被越人杀死。这是乌鸦坠入泗水的效应。京房《易传》说:“背叛亲戚,其妖兆是白乌鸦和黑乌鸦在国中争斗。”

    燕王刘旦谋反的时候,又有一只乌鸦和一只喜鹊,在燕王宫中水池边争斗,乌鸦坠入水池死亡。《五行志》认为楚王、燕王都是朝廷的骨rou、王室的诸侯,却骄横恣肆,图谋不轨,都有乌鸦喜鹊争斗而死的象征。他们行为相同而且与占卜相合,这是天道人事的明显表现。燕国阴谋未发动起来,燕王只有在宫中自杀,所以一只水色羽毛的乌鸦死亡;楚国对下民无惠泽而起兵作乱,军队在野外大败,所以许多金色羽毛的乌鸦死亡。这是天道精微的效应。京房《易传》说:“专擅征战劫杀,其妖兆是乌鹊相斗。”

    牛足出背

    【原文】

    景帝十六年,梁孝王田北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者。刘向以为近牛祸,内则思虑霿乱①,外则土功过制,故牛祸作。足而出于背,下jianian上之象也。

    【注释】

    ①霿(蒙)乱:黑暗纷乱。

    【译文】

    汉景帝十六年,梁孝王在北山打猎,有人献上一条脚从背脊上向上长的牛。刘向认为这近似于牛的灾祸。在内部考虑事情蒙昧昏乱,在外部大兴土木超过了规定,所以牛的灾祸就发生了。脚长在背脊上,是下级干犯上级的征兆。

    狗冠出朝门

    【原文】

    昭帝时昌邑王贺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

    至熹平中,省内冠狗带绶以为笑乐,有一狗突出,走入司空府门,或见之者,莫不惊怪。京房《易传》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门。”

    【译文】

    汉昭帝时,昌邑王刘贺看见一条大白狗,戴着“方山冠”而没有尾巴。

    到了汉灵帝熹平年间,宫内之人给狗戴上帽子,系上印绶带,用来开玩笑取乐。有一条狗突然跑出朝门,跑进司空府里。看见这条狗这样打扮的人,没有不感到奇怪。京房《易传》说:“君上不正,臣下想要篡权,其妖兆是狗戴着帽子跑出了朝门。”

    雌鸡化雄①

    【原文】

    汉宣帝黄龙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